注册
玻璃

您当前所在位置:

甘肃将以各类建筑装饰材料为重点发展工业设计

来源:甘肃省住建厅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浏览:
摘要:

近日印发的《甘肃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将以各类建筑装饰材料为重点发展工业设计。

甘工信发〔2025〕59号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甘肃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各市(州)工信局、兰州新区工信和数据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新型工业化现场推进会、全省“强工业”行动推进会会议精神,加快提升我省工业设计水平,更好发挥工业设计赋能新型工业化作用,现将《甘肃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3月19日

甘肃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新型工业化现场推进会、全省“强工业”行动推进会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推动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发挥工业设计赋能新型工业化作用,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推动各类工业设计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设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全面紧密对接,工业设计与产业全方位深度融合,形成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争取在三年内,持续提升工业企业设计研发能力,高水平建设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提高工业设计基础研究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认定60家品牌优势突出、组织体系完善、设计效益显著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成10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重点开展工业设计基础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交流合作等,推荐优秀工业设计研究院参评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以兰州市为代表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打造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产学研”教育模式,培育设计创新骨干力量。
二、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规划不同区域的工业设计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规划布局包括核心集聚区、中心发展区、重点培育区以及特色设计创意孵化区。
(一)核心集聚区
作为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兰州市主要通过集成创新,服务于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兰州市(含兰州新区)通过争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城市),打造特色工业设计园区、形成区域设计品牌,形成集研发、管理、展示、营销、政策服务为一体的工业设计产业孵化园,带动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二) 中心发展区
包括天水和河西五市两大片区。天水主要发展服务于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纺织服饰、文创产品等产业的工业设计。河西五市主要发展服务于机械装备、新材料、饮料食品、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工业设计,重点提升工业设计集成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打造全国领先的酿酒产业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两类工业设计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重点培育区
白银、平凉、庆阳三市主要培育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冶金有色、新材料、石油化工、旅游观光等产业的工业设计。陇南市培育发展以有色冶金、白酒酿造等产业的工业设计。
(四)特色设计创意孵化区
甘南、临夏两州主要发展以中藏药业、有机肥产业、青稞酒产业、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旅游休闲产品等产业的工业设计,建设特色文化工业设计创意孵化基地。陇南市培育发展以农特产品加工、中药材、油橄榄等产业的工业设计。
三、工业设计发展重点任务
(一)特色优势产业
1.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云计算、计算机软硬件、数据中心、通信传输与网络、互联网、新媒体、终端设备等技术,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以及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创新设计理念,整合教育、商务、娱乐等相关领域的商业模式与服务内容,力争形成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与高端产品。
2.装备制造。系统集成新型传感、精密加工和成形、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数字化设备、新能源、新材料、快速原型设备、大型构件制造设备、轨道交通、新型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
3.石油化工。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新材料使用、系统集成包括油气勘探、生产、输送、油气装备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设备,开发一批新产品。
4.饮料食品产业。发展酒类包装设计等优势领域,发展食品饮品包装设计、功能设计、品牌设计等,鼓励设计与文化创意融合,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文化创意、市场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产品与品牌。
5.现代中药。发展中药饮片和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和中药功能性食品的包装设计、功能设计与品牌设计,力争形成一批市场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产品与品牌。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包括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的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发展互联网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外观设计,发展高端软件等的交互设计。力争形成一批创新价值高、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好的设计产品,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2.新能源、新材料。系统集成新能源、能源设备、燃料电池、安全设备等相关技术形成新产品。
3.高端装备制造。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创新设计,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电子信息、卫星导航、轨道交通及机车、智能设备、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形成一批新产品。
4.生物医药。重点服务医疗器材领域。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系统集成生物制药、基因技术、云计算、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市场效益高、社会效益好、国际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及设备、制药设备、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等产品。
5.节能环保装备。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集成节能减排、污染控制处理、环保生产、云计算、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力争形成一批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设计产品。
(三)传统产业
1.机械。创新设计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工业设计,通过设计提升产品水平和可靠性。
2.建材。以各类建筑装饰材料为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以设计带动产品与企业品牌建设。
3.轻工。重点支持家电行业通过设计引领,集成包括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终端、物联网、新材料等现有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市场效益高的专利产品。进一步提升家具、皮革制品、烟草、文教体育用品、灯具及照明装置等具有行业知名度的优势产业的原创设计水平。
4.纺织。鼓励原创设计,注重棉织品、针织品和化纤制品的生态设计,在原料、生产、工艺、材料、销售和使用各环节设计环境友好型产品。大力打造服装、家纺等行业自主设计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重点工作
(一)培育壮大工业设计市场主体规模

培育工业设计骨干企业。支持工业设计服务企业专业化发展,加强研发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设计成果产业化绩效明显的工业设计骨干企业。加强工业设计骨干企业与国内外著名工业设计院校与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省内工业设计水平。鼓励设计企业承接省内外工业设计重大创新攻关项目,支持优秀工业设计企业参与全省工业设计重点工作、重大活动,承接重点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创建设计特色品牌。

强化工业设计中心(院所)建设和管理。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制造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加大设计费用投入,提高设计团队人员数量和素质,提升业务规模和经营质量。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机构、著名高校工业设计中心,在省内创办研发设计中心和分支机构。鼓励各市州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遴选工作,根据《甘肃省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开展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推荐优秀工业设计中心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聚焦支柱、主导产业,鼓励制造企业、高校和设计机构等单位整合行业力量和资源,围绕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工业设计研究院,重点开展工业设计基础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交流合作等,根据《甘肃省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开展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研究院推荐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
加大对工业设计投入。一是省级有关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重大工业企业设计创新成果开发、设计中心和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举办重大工业设计相关活动。二是支持企业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鼓励获得省工业设计重大创新成果、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平台认定的企业提升每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三是积极落实好国家、省、市财税政策,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工业设计发展。
(二)推动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发展

强化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重点支持一批国有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库,夯实工业设计发展基础,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引导省内优质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以工业设计领域公共服务为核心功能,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为研究重点,不断提升工业设计能力与水平,实现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零”突破。鼓励机构不断强化工业研发设计领域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支持工业设计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需求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

推动制造业与工业设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着力引导制造企业通过招标或委托代理等方式,开展工业设计外包业务,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市场容量。支持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联动开发,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国内外期满专利等的综合应用水平。大力支持工业设计企业为制造企业开展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提高制造业运行效率。
推动工业设计工艺美术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我省工艺美术特色和优势,通过工艺美术国大师、省大师的示范带领,推动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探索传统工艺、新兴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互补,设计具有地方特色、适应现代生活的工艺美术品及其衍生品,增强现代工业设计区域特色,促进工业设计从产品外观向产品内涵设计、企业品牌形象策划延伸。
助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方向,鼓励各类工业设计主体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的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等方式,增强前沿设计供给能力,助推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
搭建工业设计交流平台。开展省级工业设计大赛,评选优秀工业设计企业与优秀人才,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向全省展示我省工业设计产品与成果,提升公众对工业设计的认知水平,扩大工业设计对企业的影响力。做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搭建工业设计交流载体平台,规范中介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促进工业设计公司、工业企业、高校院所及中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良好服务,推动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保障体系

建设工业设计人才校企培养基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与工业设计企业进行人才发展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有针对性设立与工业设计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实训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育工业设计紧缺人才。

完善工业设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开展工业设计人才的国内外交流。注重引进国内外高级工业设计人才,建设省内工业设计专家库,面向各行业设计人员举办专业培训班。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鼓励制定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奖励政策,允许工业设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分享创新收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形式的激励。
五、保障措施
加强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认真落实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省直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共同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市场化动作,组织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协助企业制定实施方案,为重大决策及相关工业设计提供咨询,促进工业设计公司、工业企业、高校院所及中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支撑服务。

营造工业设计发展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各地各部门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批设计创新典型案例,加强对优秀设计成果、重点企业、领军人物、应用场景的宣传与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责任编辑:褚赞赞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