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多玻璃体系异形玻璃纤维绿色制造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评审鉴定结果公示

来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0日 浏览:
摘要:

请于公示之日起14日内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反映(电话:010-57811082)。

“多玻璃体系异形玻璃纤维绿色制造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评审鉴定结果公示

  委托人: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评审鉴定时间:2022年10月17日

  组织鉴定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审鉴定结论:

  一、项目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创新点如下:

  1.开发了高强玻璃、高模玻璃、低介电玻璃三种异形玻璃纤维配方体系,针对玻璃熔化温度高、析晶倾向高的难题,形成了纤维成型调控技术。

  2.发明了表面能可控的稀土掺杂铂基材料,形成了多梯度渐变型异形纤维用漏板设计及加工技术,攻克了异形玻璃纤维用纤维成形漏板在高温下易蠕变难题,实现了高品质异形(长短径比4:1)玻璃纤维连续稳定生产。

  3.设计开发了长链大分子偶联剂及多官能团、反应活性适中的成膜剂,实现了关键原料国产化,形成了浸润剂乳液合成及产业化的成套技术。

  4.建立了国内首个玻璃纤维绿色设计及产品评价的团体标准,开发了异形玻璃纤维池窑规模化生产技术及成套装备,在国内实现了高性能异形玻璃纤维的规模化生产。

  三、项目已获得授权PCT专利4项,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参与制订7项国家标准、1团体标准。研发了M3、M4两大类异形纤维、并在TM、HT、HL上实现了产业化,产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高强玻纤拉伸强度3970MPa,高模玻纤弹性模量99.6GPa,低介电玻纤介电常数3.88、介电损耗0.024(1GHz)。产品获得英国劳氏(LR)、挪威船级社(DNV)、法国饮用水(ACS)等认证,已在Dupont、BASF、SABIC、华为、金发科技、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应用,在电子、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广泛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四、项目成果突破了我国高性能异形玻璃纤维领域的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异形玻璃纤维生产技术的自主可控,对玻璃纤维产业转型升级及新材料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强玻璃、高模玻璃、低介电玻璃三种异形玻璃纤维配方及池窑规模化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

  对该项目的鉴定如有异议,请于公示之日起14日内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反映(电话:010-57811082)。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

  鉴 定 委 员 会 名 单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职务

1

张联盟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专家委员会

武汉理工大学

复合材料

首席专家

院士、教授

2

于守富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玻纤工艺

教授级高工

3

郅 晓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专家委员会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材料

委员

教授级高工

4

侯涤洋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专家委员会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

委员

教授级高工

5

肖永栋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

教授级高工

6

乔光辉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

教授级高工

7

刘长雷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

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

秘书长

责任编辑:单建庆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职能部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办公室 [详情]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行业工作部 [详情]
代管协会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010-68332654 [详情]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010-88084883 010-88084806 [详情]
直属分会
绿色低碳建材分会 [详情]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 [详情]

京ICP备1100091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电话:010-57811569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承办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