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新三地已有24条生产线待建19条 |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6日|||
摘要:
|
|||
![]() “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伊宁市中亚国际陶瓷城 ![]() “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布达拉宫 文件“D:00zwhlhl_webDesktopModulesCBMP_TRStoESSTRSImages7580245852762242581_3.jpg”已经存在。 “陶业长征”调查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鸿洲陶瓷有限公司走访调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世纪兴起的建陶产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被誉为“西域明珠”,拥有占全国六分之一广袤的土地,周边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新疆自治区有16家建陶生产企业、21条生产线,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伊犁州、昌吉州、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产品以中低端墙砖、地板砖为主。 ■米东区:建陶产业面临多重困扰 新疆的建陶业于1984年开始生产,最早一家企业是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工业园,现公司名称为“锦汇帮实业有限公司”,1984年引进唯高的生产线(包括压机和窑炉),不过此后的十余年间,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生产一直不正常。直到1999年,该公司实行承包经营,对工厂设备进行改造,并在技术上进行革新,情况稍有好转。 最值得关注的是,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之前的米泉市,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是2000年之后发展起来的陶瓷生产基地。借助新疆境内探明蕴藏着丰富的陶瓷资源优势,2002年6月,(米泉市)地方政府以优惠的政策从温州引进了第一家大西洋陶瓷有限公司。在之后短短的两年时间,(米泉市)先后引进1 1家陶瓷及相关企业,建陶产业开始初具规模。 到目前,米东区共有11家建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和铁厂沟镇。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00年后,米东区建陶产业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具备商贸流通网络、市场需求增大。新疆自治区与8个国家接壤,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此外,近年来,乌鲁木齐已形成了华凌建材市场、中信建材市场和广汇美居物流园三家建材市场,汇集了200多家陶瓷批发零销商,经营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陶瓷品牌100多个,成为陶瓷产品及其他建材产品的大型集散地和“桥头堡”。 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自治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快速发展,陶瓷地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加之随着新疆自治区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及城市公共建筑设施投资逐年增加,增加了墙地砖的需求量。 不过,据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实地调查走访发行,2000年以来,米东区建陶产业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新工艺、新设备应用较少,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均为中低档产品,且与内地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差距较大等等,这些都是制约该地建陶业今后能否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在喀什中亚南亚工业园区,占地260亩的喀什远东陶瓷有限公司首条生产线于2007年5月正式投产,该公司由喀什远东集团投资2.7亿元,规划建设5条陶瓷生产线,产品以内墙砖、外墙砖、地板砖和其他特殊用砖为主。2007年底,福建籍企业家投资2亿元的新疆华建陶瓷有限公司也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闽昌工业园开工建设,该公司占地400亩,规划建设5条陶瓷生产线,首条生产线也在2008年开始投产。 ■伊宁市:未来最具潜能 位于新疆西北部、距离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700公里左右的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地处伊犁河谷中心,临近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三个一类口岸,自古以来就是内地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咽喉和商贸集散地,扼东西交通之要冲,是新亚欧大陆桥西部桥头堡和连接中亚的重要枢纽。 事实上,陶瓷工业对于伊犁人并不陌生,位于伊宁市北郊的铁厂沟生产陶瓷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有着丰富陶土资源和煤电能源的伊犁河谷因为生产技术和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陶瓷仅仅作为一项工业项目存在,作为一项产业发展仿佛遥不可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昌吉、喀什、米东新区等疆内城市相比,伊犁河谷无论是从生产优势还是地缘优势方面考虑,发展陶瓷产业的综合优势都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河谷具有辐射中亚西亚市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利用河谷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出口,具有很好的出口通道。同时,富集陶瓷产业所需的各种能源和矿土资源,具备承接建筑陶瓷产业向西部大转移和占领中亚国际建筑陶瓷市场的优势竞争条件。而河谷本身更需要像建筑陶瓷产业这样的拉动性强、附加值高、投入产出率高、解决就业岗位多的面向中亚国际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竞争优势产业。 2007年11月,伊宁县伊东工业园内的新汶矿业集团(伊犁)泰山阳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陶瓷生产线全线正式投入试产运营。据了解,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8亿元,共建成6条陶瓷生产线。该陶瓷项目在河谷的落户与投产,标志着陶瓷产业在河谷成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可能。 2008年8月,由高安瑞鹏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及江西瑞州陶瓷有限公司组建而成的新疆伊犁恒辉陶瓷制造有限公司正式动工建设,该公司占地面积520亩,总投资2.5亿人民币,规划建设6条陶瓷生产线,首条生产线已于2010年成功投产。这标志这伊宁市建设“中亚国际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的目标开始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伊宁市高规格、现代化的大型陶瓷、卫浴专卖市场也在近两年内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9月4日,由伊宁市政府投资建设、伊犁新欧中亚商贸有限公司(佛山欧陶科技下属企业)负责运营管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中亚国际陶瓷城盛大开业,这是一座集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休闲卫浴以及日用、艺术陶瓷,并提供国际商贸服务、信息交流活动的综合性高级场馆。中亚国际陶瓷城集全国一线的产品与企业于一身,城内现拥有多个国内知名品牌展厅,代表了伊犁建筑、卫生陶瓷和卫浴产品的最高水平。国内高端品牌蒙娜丽莎陶瓷、新中源陶瓷、欧神诺陶瓷、简一陶瓷、密码马赛克、自然的陶等均在中亚国际陶瓷城设有经营展厅。 2010年10月16日,由伊犁新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佛山欧陶科技下属企业)投资建设、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新欧·国际城陶瓷卫浴馆也盛大开业,这是陶瓷卫浴行业在伊犁最大的专卖场馆。目前,新欧·国际城陶瓷卫浴馆有新中源陶瓷、朗司卫浴、纳宝卫浴、TOTO卫浴、益高卫浴、鹰牌陶瓷、惠达陶瓷、蒙陶瓷砖、金和陶陶瓷、全友洁具、法恩莎洁具、科威尔陶瓷、浪鲸卫浴、景德镇瓷器等多家国内知名品牌进驻。与中亚国际陶瓷城的各大品牌相结合,丰富了产品类型、提升了产品品质,全面提升了伊犁陶瓷卫浴业的行业形象,进一步的扩大了中亚陶瓷出口基地的规模。根据下一阶段规划,新欧·国际城陶瓷卫浴馆将扩建至4万平方米。 另外,伊犁州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沿边有霍尔果斯、都拉塔、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都拉塔口岸是中国沿边口岸中与哈萨克斯坦国原首都阿拉木图市路程最近的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具有年进出口货物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00万人次的通关能力。 据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了解,毗邻中亚各国的巨大的建材市场需求,引起了众多陶企特别是全力开拓国际市场的陶瓷企业的极大兴趣。国内陶瓷企业,特别是广东陶瓷企业均看好新疆伊宁的出口前景。 ■青海省:建陶发展薄弱 环保成首要问题 青海省陶瓷制造业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青海省发现最早的陶器,经测定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据了解,在明清时期,大通桥尔沟农民就采用当地青泥,手工捏制出造型后,再用地窑烧制砂罐、砂锅、砂火锅等生活物品,由于制作精良、经久耐用,所以,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 而与青海省陶瓷制造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相左的是,该省的建陶业显得十分薄弱,直到2006年才开始有了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建陶生产企业——青海鸿洲陶瓷有限公司。2006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大通陶瓷工业城项目一期工程青海鸿洲陶瓷有限公司在该县长宁镇破土动工,填补了青海省墙地砖生产空白,这也是该县“十一五”开局之年招商引资领域的一项重大项目。青海鸿洲陶瓷有限公司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投产,以高中档墙砖、地板砖为主导产品,目前拥有2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40万平方米左右。 据了解,大通县利用其石英、软质粘土、长石等原料储量丰富、品位较高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建陶产业。该县大通陶瓷工业城项目当初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以招商引资方式建成100条陶瓷生产线,形成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预计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7.5亿元,使大通县成为青海省的陶瓷生产基地。 不过,大通县并未实现当初宏伟规划。不但如此,还遭到了多方诟病。 今年5月3日,《中国环境报》记者以题为《未经环评审批 青海鸿洲陶瓷违法试生产竟达4年》的报道,揭露了青海鸿洲陶瓷违法试生产达4年的消息。该报道指出,青海鸿洲陶瓷多年来生产废水违规排放、生活污水超标排放、固体废物乱堆乱放、除尘设备工艺落后。该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上千吨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赤裸的河滩地上,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因为厂区建在一片河滩地上,地下水位较高,挖开1米多就成了井。青海鸿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私自开挖用于生产,地下水成了无偿使用的资源。没有人知道生产用多少水,更没人知道企业外排了多少废水。” 此报道一出,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均是一片哗然,大通县政府、鸿洲陶瓷均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职责。虽然事发后青海省环保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责令青海鸿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陶瓷生产线停止试生产,并进行整改,但是业内对大通县政府如此发展建陶产业的“雄心”提出了诸多质疑。 ■西藏自治区:电力、原辅材料、地理环境等制约建陶产业发展 在2000年以前,西藏自 吻慕ㄌ詹等源τ诳瞻鬃刺?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整个西部地区对基础产业投入也日益增加,这给西部陶瓷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此时,西藏建陶产业也开始出现萌芽。 2004年5月,西藏首家建陶企业——总投资4亿元的西藏圣兰迪建陶有限公司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工业园区内正式投入生产,这标志着西藏开始发展建陶产业,西藏建陶产品完全依赖从内地运进的历史也开始改写。 不过,圣兰迪建陶有限公司并未在这片雪域高原上谱写出辉煌的篇章。据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了解,由于原辅材料、供电、物流、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圣兰迪建陶有限公司投产后,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06年,该公司被转让给由川籍企业家投资的拉萨青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也更改为拉萨青达陶瓷有限公司。 不过,易主后的青达陶瓷虽然经过技术整改、设备更新、市场重新定位等措施,但是其经营状况仍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8月27日下午,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在与拉萨青达陶瓷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杨仁太交谈时,杨仁泰坦言,目前,西藏本土仍然只有青达陶瓷一家建陶企业,但是即便不存在同行竞争,企业的生存状况仍然是举步维艰。他告诉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青达陶瓷有限公司2006年正式接手此前的圣兰迪建陶有限公司,入驻羊达工业园区,目前有一条生产线,产品以瓷片为主。青达陶瓷自2007年投产后,便连年亏损,仅2007年一年便亏损愈1000万元,之后三年仍每年亏损约100万元以上。 据杨仁太介绍,青达陶瓷属拉萨青达建筑有限公司属下企业,故虽每年亏损,仍有建筑公司在背后支撑。而究其亏损原因,主要是受到电力供应不足、化工原辅材料成本高、技术人员短缺、气候、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等因素制约。 他告诉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相对于内地陶瓷企业,西藏海拔高,气候、地理环境不是很理想,青达陶瓷生产周期短,每年仅有8个月的生产期,且产量较低,每日仅有8000平米左右。而最令青达陶瓷头疼的便是电力供应问题,羊达工业园区经常性停电,而相关部门事先并不做出通知,使得企业伤透了脑筋。事实上,就在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到达的前日,青达陶瓷已经连续停电两日。据杨仁太介绍,这种状况十分常见,多的时候,一个月要停电5次以上,这也使得原本产量就难以提高的青达陶瓷雪上加霜。此外,除瓷石外,企业所需要的化工原辅材料90%以上需要从四川等内地省份运进,高昂的物流成本使企业不堪重负。 基于上述多种尴尬处境,青达陶瓷的未来规划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由于产量小而导致的低利润亟需增建生产线,另一方面窘迫的资金限制与化工原辅材料及电力供应的种种压力也使得企业踌躇不决。 与此同时,广东、四川等内地产区各大建陶品牌争相入驻抢占了西藏大部分市场份额,也使得青达陶瓷在西藏地区的销路也难以完全展开。在距离青达陶瓷15公里左右的拉萨市区,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西藏目前规模最大的建材市场——拉萨天海建材市场了解到,这个建设于2000年的建材市场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入住商户200多家,集中了瓷砖、卫浴、灯饰、墙纸、门板等各类建材产品,科勒、TOTO、新中源、嘉俊、宏宇、安华、中宇以及四川瓷砖品牌巴丹、建辉等均入驻于此。据该市场的经销商介绍,虽然拉萨市场消化量有限,但竞争尚未达到白热化程度。不过有经销商表示,虽然今年销售情况还算理想,但销售总额明显不如去年。 有经销商表示,代理四川、广东等内地建陶品牌,存在着路途遥远、时间长、运费高昂、破损率较高等问题,不过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毕竟本土建陶企业太少,产量不高,且无论是产品品质、花色、品牌知名度均无法与内地品牌相比。 |
|||
|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