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资源竞争新动向 |
|||
来源: | 发布时间:2002年11月05日|||
摘要:
|
|||
近期以来,美国拟攻打伊拉克的消息搅得国际油市沸沸扬扬。不少经济学家担心,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可能降临。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前两次危机是美国通过代理人在中东制造混乱引发的,第三次则可能因美国发动对伊战争而引发。无论第三次石油危机是否发生,从宏观战略角度看,美对伊用兵将对全球石油资源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油消费格局打破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石油消费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70年代,美国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石油进口量到目前仍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80年代,亚洲石油需求量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经过20多年的持续增长,目前已上升到25%。据预测,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亚洲的石油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01年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正在赶超发达国家,这种变化必将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亚洲对海湾地区石油的需求增多,将会导致国家间紧张局势的加剧。报告强调,以石油为纽带,亚洲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出口国可能建立起某种军事、政治、经济关系。 石油是经济的命脉。谁控制石油资源,谁就能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美国政府历来奉行的能源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保存本国能源,廉价使用外国能源。现在世界石油消费格局的变化和亚洲经济崛起的发展趋势,更促使美国不能放松对石油资源的控制。 虽然对伊拉克发动一场战争将使美国耗费庞大的财力,但从能源资源战略的高度看,获得控制石油资源的收益要远高于战争耗费的损失。据美国战略分析家测算:美对伊战争的成本约1770亿美元,而伊拉克石油储量价值3.4万亿美元。 竞争热点海湾里海 目前,全球前五个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都在中东海湾地区。中东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5%,达910亿吨。其中沙特石油储量2618亿桶,占中东储量的25%;伊拉克1125亿桶,占10.9%;阿联酋占9.5%,科威特占9.1%,伊朗占8.7%。中东天然气储量也很丰富,仅海湾地区就有48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的33.4%。中东石油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出口量占全球的65%,地位举足轻重。此外,海湾石油可采寿命预计比其他地区油田平均多出44年。 中东北面是里海、中亚和外高加索。里海被誉为"第二个中东",石油储量约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里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里海意味著控制了中亚、高加索乃至中东北部。近10年来,里海一直是大国利益和国际资本激烈争夺的舞台。目前,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争夺该地区石油资源已投资上百亿美元。 为获里海油气资源,美国1998年推出其战略伙伴土耳其,就修建巴库至杰伊汉石油管道问题同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谈判并达成协议。这条管道绕开俄罗斯和伊朗,全长1760公里,年输油能力5000万至6000万吨,将于2004年建成,2005年正式输油。 美国一些战略分析家认为,随着中东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美国必须控制里海油气资源,才能控制欧亚大陆。有国际评论家指出,美国征服伊拉克后,下一个目标将是里海。因为,只有控制了中东和中亚,才能控制欧亚大陆。看来,美国先取海湾后图里海的北进战略意图已在逐渐显露。 进入新世纪,非洲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地位出现上升趋势。目前,非洲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1%,其中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产量约占一半。2002年,这三国的产量预计达到日产420万桶。近年来,在埃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发现的新油田就有40多处。阿尔及利亚宣布,2000年石油日产量增加到140万桶,2002年将达到175万桶。 非洲油气产量趋增的主要原因是:近10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投资增加,石油生产成本降低了50%。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技术成本降低了30%。近三年来,非洲油气投资增加40%,1998年已达1100亿美元。这使得非洲油、气生产有利可图。近几年,在安哥拉、刚果、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的500─2000米深的近海,已相继发现重要油田。专家认为,在喀麦隆、刚果、加蓬、安哥拉和纳米比亚近海更深的水域还有储量更大的油田。 近几年来,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非洲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快速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石油产区现已成为西方石油公司争抢的目标。据估计,今后20年内,仅在几内亚湾这一个地区,西方就打算投资400亿到600亿美元。 目前,非洲占世界油气消费的比重微不足道。石油仅占3%,天然气占2%,而它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中已分别达到11%和4%。随着非洲石油产量的增加,将有能力冲击北美、欧洲和亚洲的石油市场。例如,安哥拉的石油从2000年起就可满足美国石油进口的10%,超过科威特。 今后,随着美、欧、亚三大经济区域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全球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复杂。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