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冷轧车间:智慧大脑,助生产效率提升三成 |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2日|||
摘要:
“这里的生产线足够智能,不用开灯就能自动运行,名副其实的‘黑灯工厂’。”走进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冷轧厂热镀锌智能车间,四冷轧分厂厂长沈青福自豪地说。 |
|||
“怎么车间一片漆黑?” “这里的生产线足够智能,不用开灯就能自动运行,名副其实的‘黑灯工厂’。”走进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冷轧厂热镀锌智能车间,四冷轧分厂厂长沈青福自豪地说。 一开灯,记者才发现车间上方的行车正抓着直径约2米的冷轧钢卷来回穿梭。“行车通常需要工人操作,通过智慧赋能,无人化行车自身就知道怎么根据生产计划从库区寻找所需钢卷,再运到指定位置。”沈青福告诉记者,2017年至2019年,宝钢对这座冷轧车间实施了整体智能化改造,两台热镀锌机组由此实现智慧升级。 沿产线向前,32项技改项目一一映入眼帘。 先看拆捆机器人。过去,钢卷在不同工序之间挪移,需要人工打捆、人工拆捆。特别在拆捆时,工人需用大力钳剪开钢滚带,既费时费力,也有安全风险:一人多高、25吨左右重的钢卷在弹开的一瞬间容易伤人。经过改造,这一工作交给机器人,高效安全。 钢卷拆捆之后进入机组,开卷、自动焊接、清洗,随后进入连续退火炉高温退火,退火后的带钢快速冷却后进入锌锅,即实现了热镀锌的加工。长则3000多米、短则1000多米的钢卷,便如同染坊里的布匹似的铺展开来,在7层楼高的退火炉内部上下缠绕、滚动向前。 “场面壮观,工作量也大。”沈青福告诉记者,钢卷在运转过程中缠绕在不计其数的辊子上,以前为了发现辊子异常,每个班次的工人都得从一楼走到七楼巡检,一趟就得花2到3小时,“现在,巡检机器人每4小时就能自动巡检一遍,遇到异常再提示工人检查维修。作业效率提升,劳动负荷也降低了。” 再往前,还有全球首套锌锅电磁撇渣系统。在镀锌环节,液态锌跟空气接触后会形成氧化锌杂质。要保证汽车板等成品质量,就得对氧化锌进行抑渣、驱渣、捞渣。“过去,工人要穿着隔热服,用长柄大勺一勺勺地捞出杂质。改造后,依靠电磁撇渣技术,氧化锌被聚拢在一块,再由捞渣机器人捞出,实现了无人化。”沈青福说。 炉子闭环、碱液回收、能环智能在线、锌层闭环、增湿抑渣、边部测厚仪、取样机器人……一项项智能应用,让产线用工大为减少。每条线一个班次仅需的4位操作员,在车间中部的集控室里集中操控,对着电脑和大屏幕监控全线各种生产参数,工作量大为减轻。除此之外,智能制造还带来降本增效、节能降耗等利好。据介绍,这座数字化车间改造以来,综合污染物吨钢下降30%,生产效率提升30%,产能提升20%,吨钢能耗下降15%,加工成本下降10%。 “宝钢股份对钢厂进行智能化改造,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给原来的设备加装了大量传感器、摄像头、探测装置,让设备和设备、设备和系统实现连接;二是借助‘智慧大脑’对设备进行控制。”宝钢股份大数据与智慧化部高级经理沈立明告诉记者,同时满足钢铁生产大规模、定制化两项需求,“智慧大脑”至关重要,“从炼钢环节开始,钢水就要按照不同订单的需求进行定制,热轧、冷轧等环节同样如此。为此,我们将生产机理、‘老师傅’经验输入系统,再辅以人工智能,让系统作出科学高效的决策。未来,随着数据积累、经验沉淀、算法升级,‘大脑’会越来越智能,生产也会更加高效。” 在中国宝武,智能制造的总体目标被归纳为“四个一律”。沈立明介绍:一是“操作室一律集中”,即将原来相对分散的操作室进行远程集中改造,至少实现“一条产线、一个操作室”或更高的集中度,进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操作岗位一律机器人”,特别是脏污、危险、重复性高的岗位,优先采用机器代人,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三是“运维一律远程”,即将一些通用设备接入设备智慧运维平台,通过实时监控、提前预警、远程诊断提升运行效率;四是“服务环节一律上线”,是指钢铁外部供应链服务的所有流程业务都在平台上完成。 目前,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约80条主产线均不同程度实现了智能制造。“除了生产制造环节,设备管理、能源环境、物流运输、安全生产等也都搭乘了数字化的翅膀。”据沈立明介绍,过去5年,宝钢股份投入了50多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助力人均生产钢产量年均增长8%左右,“今后,随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持续落地,钢铁生产将更加智能。”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